媒体安防

温州晚报:一批大学生创新新青年下乡

发表时间:2016-06-01 来源: 浏览量: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下乡到协春花木场帮助花农培植花木

瓯海推动新青年下乡活动常态化服务基地建设,使当地群众和孩子长期受益
 
      在瓯海区河口塘村搭建的舞台上,来自温州肯恩大学的小卢和她的同学们正在表演一个情景剧。他们通过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让平常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们一个个都看得有滋有味,不时开怀大笑。
从校园走向农村社区,从面向师生到面向村民,对于小卢他们来说,同样是开展社团活动,改变的不仅是空间距离和面对的人群,更多的是平台的改变,“更加接地气了,是我们很好的实践基地”。
□晚报记者胡海珍
从水土不服到乡镇“明星”
  小方是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大三学生,他所在的“先锋社”从去年暑期开始就走进农村社区,至今已经开展了四五次。
说起这几次的“新青年下乡”实践活动,他深有感触。当他第一次跟随同学来到瓯海区仙岩街道沈岙村义诊时,就曾水土不服,如语言不通、不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但第二次下乡,小方就做了充分的准备,邀请在温州土生土长的同学陪同,为社区群众送医、传播养生知识。现在,小方和他的同学们在当地很受欢迎,每次过去,他们的周围都会围着很多前来咨询的村民,向他们咨询各种保健知识。如何预防肿瘤还成了当地村民最爱听的一个讲座。他深深地感到: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真的很有成就感!
对于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来说,在瓯海一些乡镇,他们成了当地的“明星”,他们利用专业特长创新推出各种预防诈骗、拐骗的讲座、情景剧,自编自演在为瓯海区泽雅的老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还将预防和辨别电信诈骗、保健品销售欺诈知识技巧融入其中,增强了他们的防范意识。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还推出用温州话表演的情景剧,不断宣传各种防诈骗方法。该院团委书记马雪榕告诉记者,刚开始组织学生社团去农村开展服务活动时,学生们都不是很有信心,但是几次实践活动下来,他们不断总结和创新,现在他们很受当地村民青睐,并形成了独特的品牌。
  
下乡服务基层有时代特色
  在“新青年下乡”实践活动中,瓯海区积极和高校及大学生们沟通,推动大学生结合“五水共治”、电商换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使“新青年下乡”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温州大学“绿向导”暑期社会实践队在三垟湿地开展了采水及现场检测,向居民宣传爱水护水知识,并进行有关水环境保护的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该校的绿水方舟护河志愿服务队在潘桥街道横仙河社区开展“环保童行”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做到垃圾分类,培养用水节水意识。
温州医科大学的下乡大学生还着力推广新媒体,在社区文化礼堂开设“老人社区学堂”,教他们使用电脑,使用手机微信。最近,茶山街道博园社区的王大爷也成了“低头一族”,时时打开微信看看。他说,那里有他孙子的生活动态,还可随时了解社区活动,这得多谢那群大学生。温医大大学生下一步将针对中青年人群,教大家如何把农作物搬上互联网销售,接轨电商换市。
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则根据丽岙花农较多的特点,开展科技惠农服务活动。
目前瓯海区在该区64个重点村(社区)收集排摸相关服务需求近百个,使活动更加贴近群众、精准发力。

“新青年”结对共建文化礼堂
  走进瓯海区丽岙街道茶堂村的文化礼堂,记者发现,那里的每个房间都有着鲜明的各高校新青年下乡特色:春泥活动室门口插着温州肯恩大学旗帜;健康小屋摆放着体重秤、血压仪;消防宣教室墙上贴满消防安全知识画报,地上摆放着消防器材、仿真毒品展示柜……
走近瓯海区郭溪街道的文化礼堂,则会发现外墙上有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清水秀乡村,在青瓦黛墙下,一朵朵粉色的梅花正傲然开放……原来,这是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工业设计的同学们以“平安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创作的壁画。
当地村民说,原来只知道“平安建设、美丽乡村”是一句口号,被大学生们画成画后,就能一目了然,很生动,也很漂亮,给好像给村里装了一个美丽的屏风。
  有别于往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各志愿服务团队除了在假期集中开展实践服务,一批团队还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下乡结对的农村、社区文化礼堂。在瓯高校温州肯恩大学、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的45支志愿服务团队分别与瓯海68个文化礼堂结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及高校落地生根。
  
率先设基金推动常态化服务
  在瓯海,文化礼堂已成为农村文化地标。瓯海着力推动新青年志愿服务团队“集中活动+常态化服务”的服务模式进文化礼堂,大学生们每学年服务接力,保持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的长效性和延续性,长期开展送科学理论、文化服务、志愿服务、文化传承、建设创想等“五送”活动。
瓯海团区委副书记张立康介绍,在活动场地方面,瓯海区以茶堂文化礼堂为范本,让高校“新青年下乡”活动实践团队参与设计与专场专用,为每支“新青年下乡”服务队设置了专用活动室,使常态化服务开展有了阵地保障。
瓯海区还在“新青年下乡”活动资金方面也给予充分保障,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新青年下乡”活动基金,并由瓯海区青年企业家协会注入启动资金10万元。此外,该区还申请了“新青年下乡”活动专项经费,并计划在全区开展“十佳学生”、“十佳指导师”、“十佳团队”、“十佳单位”、“十佳个人”等优秀评比活动,给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这些,都为瓯海区高校“新青年下乡”迈出常态化服务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瓯海区还以幸福志愿站为阵地,尝试让高校志愿者组织承担运行幸福志愿站。创新幸福志愿站运行模式,通过公益创投等形式,招募高校志愿者组织驻点幸福志愿站,如温职院、温科院学生分别入驻动车温州南站幸福志愿站、牛山公园幸福志愿站。
据初步统计,在瓯海的全力推动下,从去年7月至今,已有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6所高校的110支高校实践团队、3000多名大学生在瓯海开展集中实践活动,已和瓯海14个镇街(开发区)的64个重点村(社区)、68个农村文化礼堂实现“点对点”结对联系,服务覆盖近3万名群众。
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王慧琳说,温州“新青年下乡”活动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基层农村为主阵地,以文化礼堂为依托,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田间地头开展常态服务惠民活动,探索打造了新时期青年人才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新模式。

 
相关链接:http://wzwb.66wz.com/html/2016-05/30/content_1968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