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传染病爆发,因疫情持续扩散、全民防疫需要而采取的极为严格的“封城”措施,影响了各级各类学校新学期的开学上课。日复一日,眼看抗“疫”成为全国性的相对持久战。那么,既定的学习任务又该如何完成呢?教育主管部门果断做出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决定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层层落实,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响应,也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理解、认同和欢迎。 1 问题的提出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最有效的措施当然是开展线上教学。因为是突然爆发的疫情,果断决定的“封城”,紧急要求“不停教、不停学”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学校和教师们仓促应对,所以,原先感觉良好的通信网络条件、学校多年积累的信息化教学成果等一下子被打回原型,一时间抱怨声四起??这一切皆因“突如其来”而“措手不及”。 疫情来得突然,可深究之下也在情理之中,这尚属自然现象,古今中外时而有之,恐怕2003年流传我国的非典疫情尚在人们记忆中。现实生活中,除了疫情爆发,还会有其他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需要面对。那么,抗“疫”过程能不能教会我们沉着地科学应对而处变不惊、化险为夷呢?为此,有必要认真研究“课程教学活动的应急预案”。 2 课程教学中的应急事件 所谓课程教学中的应急事件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围绕学校发生的,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既定课程教学活动产生威胁或造成不良后果,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持续性和完整性,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学校是一个公共性社会组织,其教学应急事件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社会大环境,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另一方面来自学校自身,主要伴随学校建设发展而来。 社会成因:是指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应急事件,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食物中毒、疫情、传染病爆发等;突发自然灾害,包括火灾、地震、台风、暴雨、暴雪、泥石流等,或者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如日本的福岛核泄漏事件)等;突发社会问题,包括战争、恐怖事件等[1]。这些成因的共同特性都是不可抗力,学校不能改变,只能应对;有些应对还要配合外部环境情况,如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 内部成因:可分为人、物、环、管4个方面。①人: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如教师因故长时间调、停课,或者学生因个人安全事故而出现的不同状况等。②物:教学设备等的运行、故障、资源调配问题。③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特别是近年高职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教学设备不足等影响教学的问题。④管:主要指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不足,以及高校为适应扩张发展而实施的分校区建设,造成的管理面拓宽、管理层次增多、管理成本和难度增大等一定程度影响教学的事件。这些成因的共同特性表现为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物质保障、资源建设等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 高校课程教学应急事件的特性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1)突发性和紧急性。应急事件发生前虽然有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是由于真正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且也超出了正常的课程教学运行约束,因此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如果事前没有相应的预案,那么往往是防不胜防,管理者和当事人措手不及,难以应对。 (2)不确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对称,应急事件往往产生不确定性[2]。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不确定性、影响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不确定性,如这次抵抗新冠肺炎蔓延,学校迟迟不能确定复校时间给社会各界带来的被动。 (3)非程序性。应急事件的处理时间有限、信息有限、资源有限,危机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往往更多地是基于人工判断,而不是科学推理,因此,应急事件具有处理的非程序性。 (4)双重效果性。应急事件会对正常的课程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也蕴含着机会。如果管理者能抓住机会,就很可能带来新的收获。 3 课程教学应急预案的基本策略 既然影响课程教学活动的事件并非鲜见且常常来势凶猛,凡事“预则立”,日常就完全有必要为之建立应急预案。所谓课程教学应急预案是指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课程教学应急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课程教学应急事件对正常课程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研究表明,课程应急预案的建立应坚持“3早+2备+2倍”的策略,即早发现、早报备、早准备、保障加倍、效果翻倍。 (1)开展应急意识、应急能力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师生辨识、应对应急事件的能力,实施首问责任制,对应急事件早发现、早报备[3]。 (2)制订科学的应急预案和应对计划,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完善在线教学资源,实施课程负责人制,“一事多措”,未雨绸缪,早准备。 (3)加强教学资源的调配以及信息网络、教学设备的维护,做好课程教学所需的物资保障、设备保障、技术保障,居安思危,保障加倍,确保“拉得出去打得赢”[4]。 (4)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应急管理常态化。通过优化学校的组织机构设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制度,实现应急组织管理的常规化,不推诿,重协同,应急效果翻倍。 4 课程教学应急预案的制订原则 为有效预防危险,管理和控制课程应急事件,高校必须从课程教学应急事件的基本特点入手,总结出一些课程教学应急预案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作为制订课程教学应急预案的指导。 原则一:以生为本,教学第一。以生为本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是课程教学应急预案的最高原则,因此课程教学应急预案要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权益,保障教学中心地位[5]。 原则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一领导是指针对全国或者地区性的应急事件,高校应急预案要在党中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统一指挥下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对于高校内部的预防和处理工作,要在学校党委和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同时,课程教学应急工作包括方方面面,涉及院系、部处、科室,要将校内各部门的预防和处理工作落到实处,也须贯彻分级负责的原则。 原则三: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居安思危,课程教学应急工作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不断提高风险辨识能力,做好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预案演练等工作。 原则四:科学实用,分级响应。课程教学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应急对策演练要实用,通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应急工作要按照事件的危害程度、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实施分级响应。 原则五:快速反应,果断施策。一旦发生应急事件,要保障信息畅通,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强化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的紧急处置能力,要精准判断,果断决策,“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6]。 5 课程教学应急预案设计 美国危机处理专家菲克形象地将危机应变计划比喻为“手电筒”。人们在突然遇到停电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找手电筒,然后才能在它的指引下找到保险丝,从而查明停电的原因,最后修复通电。应急预案就好比“手电筒”,它可帮助决策层有条不紊地处理危机。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但至今应急体系中仍欠缺针对教学活动环节的应急预案建设。因此,参考总体预案的构建方式,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制订出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课程教学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5.1 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组织 以校(院)长为核心,学校教务部门成立课程教学应急事件应对机构,履行部门协调、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职能,各系部指定专人负责;可考虑成立由学校各部门主管和外聘专家组成的应急事件应对专家组,成员应具有配套的专业结构优势和能力结构优势,以此增强应对能力。 学校组织制订应急计划,最大限度地提出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对应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学校应鼓励、要求或规范各课程教师在现有教学管理文件的基础上,制订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同时进行假设情景下的模拟训练,以此提高应对有效性。 5.2 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模板 当影响课程教学的应急事件发生时,作为教师,应优先考虑采用既定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克服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暂时或者阶段性教学困难,如通过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微型学习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式学习支持,既可以缓解应急事件对实施正常课程教学产生的阶段性影响,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促进现代教育从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课程教学方案下,设计出课程教学应急方案。 以某一门课程为例,可以设计一个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模板,此模板可以做成表格作为教学文件填写。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为学习活动设计另外的如学习任务单、学习(实践)流程与总结等模板。课程教学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如下。 (1)基本信息,如课程名称,该课程应急处置的责任教师、相关辅导教师及其联系方式,应急处置的预期时间区段(如起始日期、预计时长、预计学时数)等。 (2)应急教学安排,如阶段性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其他教学文件导引等。 (3)应急处置的措施,如授课形式(面授、网课等)、教学条件要求(如网络环境、核心教学平台、网课教学设备等)、可运用的教学资源安排(如课程教学视频、课程教学PPT、标准测试题、试卷题库等)、拟采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研究型学习小组、社会活动等)、拟为学生提供的教学支撑条件(如辅导学生的学习重难点,答疑互动的时间与形式,为学生提供的延伸学习资源、阅读目录、视频资源网络链接等)。 (4)教学情境,如阐述教学实施过程、学习过程注意事项等。 (5)活动总结与分析,如学生对应急处置的学习活动的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信息收集、对学习结果的效果评价、对本次应急处置的改进建议和总结思考。此外,还应包括主管部门对此次应急处置活动的评价等。 5.3 执行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 现实中遇教学事件发生,教学管理部门发现或接报后,按预先设定的应急响应程序进行处理。若按程序判定为一般教学事件,如任课教师因公/私事临时调课等,走正常调/停课程序并执行;如果判定为教学活动应急事件,则启动课程教学应急预案,提取预先建立的该课程应急方案,经批准后予以执行,在完成后进行评估,并根据执行情况修正原课程应急预案(如图1所示)。 在这次全民抗疫的形势下,结合线上教学的发展,我院正在组织专任教师以完善新学期课程教学文件的方式,为各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推动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实战的精神提升课程建设,追求高等教育量的发展以及质的飞跃。 6 结语 抗击疫情,应对突发事件,除了开展线上教学实现“不停教、不停学”,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希望科学管理、科学防范、科学应对,更希望达到线上深入、线下精彩,为达到此目标,唯有防患于心,防患于未然。提出课程教学的应急预案建设,意在大难面前,政府、学校、社会与师生同心协力,科学防疫抗疫,创造一个科学、和谐、美好的教学环境。匆忙之际,一定不够完美,但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佳, 陈小林. 新时期我国高校危机的特征分析及危机管理策略[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1): 105-108. [2] 白涛, 许中华. 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67-71. [3] 刘巍巍. 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基本原则及应对策略[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7(9): 140-142. [4] 赵利梅. 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61-63. [5] 许中华. 高校危机的类型、 特点及管理策略[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4): 445-447. [6] 余宏明, 陈晓春. 高校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5): 38-4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高校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体系的研究与实施”(2020YQJY495);2019 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基于职业成熟度理论的浙江省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2019039)。 第一作者简介:乔凤凤,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411526804@qq.com。 引文格式:乔凤凤,周苏. 高校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的思考与设计[J].计算机教育,2020(5):优先出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