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昌期楼407智慧教室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全体思政老师参加备课会。党委书记彭魏滨到会指导工作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文君与尹清老师先后分享了她们的备课内容。高文君简要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这门课程,详细分享了她们小组负责的专题《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她的解读分享内容翔实,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辅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既有理论深度,又极具现实意义,令人深受启发。
尹清对《抗美援朝与国际主义精神》进行了深入分享。她以四个关键维度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尹老师的准备之充分、材料之新颖、视角之独特,无一不使这段历史更具画面感。她不仅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还深刻挖掘了国际主义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引人深思。
两位老师分享后,参会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评价,认为不仅表达了观点,还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补充建议。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和完善,教学内容更加成熟和完整,各位老师收获满满。
彭魏滨进行了指导讲话。他指出,党史教育并非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一门富有政治性和工具性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历史结论,而非引发过多的个人解读。他高度评价了集体备课会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的突出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党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他首先强调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他说,从鸦片战争到近代思想观念、体制的形成,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应纵览历史长河,将课程内容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同时,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他还强调了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性。他提出,通过横向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间生存与发展的异同,从而培养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备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思维。他最后强调了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通过阅读丰富的史料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供稿:孙非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