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阑夏炽,万物竞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蓝图正铺展于神州大地,时代的号角呼唤着安防青年以脚步丈量山河、以实践回应使命。2025年我校各级团委组建了60支实践队,3500余名安防青年奔赴祖国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用青春汗水浇灌基层希望,用专力量助力安全减灾,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使命担当。学校特别策划推出“青春向党·挺膺担当”系列专题报道。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17篇!
当专业所学遇上田间所需,科技兴农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7月9日,新能源装备学院无人机专业同学组成的心翼志愿服务队,将课堂“搬”进了三垟湿地瓯柑精品园。这一次,队员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带着专业技能而来的实践者。他们利用自身无人机操控与应用的专业优势,在瓯柑园里开展了一场以“精准农情监测”为核心的智慧农业专业实践,用“天空之眼”为守护温州特色农产品瓯柑的品质贡献专业力量。
专业技能落地田间
精准作业服务产业
本次实践的核心亮点在于充分发挥队员们的无人机专业特长,进行针对性、技术性的实地操作与应用探索:
“智慧灌溉”的科技解码 在了解园区先进的智能灌溉系统原理后,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深入探讨了无人机采集的多维度数据如何与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数据融合,为灌溉决策提供更精准、更前瞻的依据。这不仅加深了对系统本身的理解,更启发了利用无人机数据优化灌溉模型的专业思考。
“专业飞手”的农情侦察
这才是真正的“主场作战”!队员们凭借扎实的无人机操控功底,在技术人员的任务指导下,独立承担起瓯柑园的航拍监测任务。
队员们熟练地进行航线规划,设定适宜的飞行高度、速度和重叠率,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操控植保无人机或专业航测无人机,对瓯柑园进行高精度、全方位的航拍扫描。
“科技植保”的深度协同
结合自身航拍获取的影像数据以及园区提供的病虫害标本,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尝试解读影像中的异常特征。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学习如何将无人机数据与智能识别系统结合,验证病虫害诊断结果,并理解数据如何指导精准施药决策(如确定发生区域、严重程度、最优防治时机)。这体现了无人机监测作为智慧植保前端感知环节的重要价值。
专业价值彰显
产教融合深化
这场在瓯柑园里的专业实践,对无人机专业的队员们意义非凡:
1.技能淬炼场 将课堂所学的无人机操控、航测规划、传感器应用、数据处理等专业技能,在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中进行了实战演练和检验,极大地提升了实操能力和复杂环境适应力。 2.认知升华点 深刻理解了无人机技术在智慧农业,尤其是特色经济作物精细化管理中的核心应用价值与落地难点(如复杂环境飞行、数据解读的专业性)。亲身体验了如何将“飞得好”转化为“看得清、判得准、用得上”。 3.产业连接桥 直接服务于地方特色农产品瓯柑的产业需求,看到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切实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早期病虫害发现、精准水肥管理),增强了专业认同感、使命感与服务地方产业的责任感。 4.创新孵化器 激发了将无人机技术更深度应用于农业(如变量施肥/喷药无人机、更智能的识别算法)的创新思考,明确了未来学习与探索的方向。 以技助农 振翅乡野 三垟湿地瓯柑园之行,是心翼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一次“学以致用、技惠于农”的成功实践典范。当队员们操控的无人机精准掠过瓯柑树梢,采集下关乎品质与收成的宝贵数据时,科技的力量与青春的担当在田野上空完美交融。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能的展示,更是一次产教融合的生动诠释。它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无人机不仅是翱翔蓝天的器械,更是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新农具”。
心翼志愿服务队的青年“飞手”们,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持续精进专业技能,深化对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的理解,积极探寻无人机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用手中的“天空之眼”和心中的“三农”情怀,守护好温州瓯柑这张金名片,为绘就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壮美画卷贡献不可替代的专业青春力量!
供稿 | 新能源装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