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来自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陈斌,在新综合楼四楼报告厅带来一场名为“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推进策略”的讲座。党委委员、副校长胡伟国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参与讲座。
▲副校长胡伟国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参与讲座
陈斌教授是是国家公派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学术职业政策、高校招生考试和美国大学制度文化研究。
陈斌认为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要遵循历史逻辑、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更新观念是前提,提升教师能力是核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关键,整合思政资源是条件,转向思政实践是宗旨。课程思政应“点到为止”,不能“拉郎配”;要实事求是,不能形式主义;要紧扣授业解惑进行启发,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甘坐冷板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念。
课程是基础、思政是重点、教师是关键、院系是重心、学生是目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并非单纯的语义转换,也非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简单移植,需要“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
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课程思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与水平。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助力课程思政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