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教学科研科学研究

“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05-15 来源: 浏览量:


 李婵 计算机教育 4月23日

0 引言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抗“疫”,全国各地学校春季学期也延迟开学。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高职院校响应号召,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都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探索适合疫情期间的教学模式,采用诸如学习通、钉钉、蓝墨云班课、慕课、智慧树、QQ视频等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放眼未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大势所趋,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实施,必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提供积极的借鉴。

1 开展线上教学的迫切性

1.1 疫情的特殊时期

疫情突降,让每个人都措手不及。为了战胜这场疫情,我们遵从政府的指令,居家防疫抗疫,安心待家为国家做贡献。疫情的发生给全国按下了暂停键,不聚会,不出门,但时间却未曾停止。原定开学日如期来临,知识的传播不能因为疫情而停止,在特殊时期如何开展教学成为摆在每所学校、每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于是,为保障师生安全,确保教学任务如期完成,线上教学以其突破时空的鲜明优势,得以在疫情防控狙击战中骤然打响。

1.2 未来教学的趋势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网民整体的27.2%,预计2020年将达2.96亿。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影响,但就教育行业而言,线上教学灵活性强、时空性强,可以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因而在疫情时期备受青睐,学生也在逐渐适应和接受甚至享受线上教学模式。可以预见,疫情过后,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发展必成大趋势。

2 线上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广大师生而言,线上教学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因其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确保教学效果是个新的挑战[1]。为促使线上教学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朝着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2.1 学生来源多元,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职扩招工作,从1999年高职院校扩招10万,到2019年高职院校贯彻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扩招学生100万,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既包括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又包括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全国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学生生源更加多元化,学生学习能力亦变得参差不齐,线上教学效果也因而呈现出差异。推进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意味着降低入学门槛,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不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这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2.2 线上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无论是采用哪种线上教学平台,线上教学背后所必须依赖的都是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互联网也逐步普及开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六成[2]。即便如此,这仍然无法满足线上教学的需求。随着全国各地于2月17日如期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此后频频出现“学习通崩了”“学习通又崩了”“智慧树崩了”“钉钉在线求饶”等微博热搜,更有学生崩溃发出“签到必须靠手速,否则就是迟到”“早不崩晚不崩,浪费我早起”等的无奈言论,一不小心,线上学习引发了网速和设备的PK。此次线上教学,视频的流畅度依赖于高质量、高标准的网速和电子平台,学生网络承受能力和家庭条件不同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对居住于城市的师生而言相对比较便捷,而对于居住在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师生而言,缺乏保障线上教学的硬件设施影响了线上教学的顺利实施。当前“互联网+”成为热词,进入互联网时代,如果有一批孩子在最高端的方式方法和技术环境下成长,而另一批孩子在非常艰苦、对互联网遥不可及的状况中学习,那么我们无法想象后者整体上要怎样才能胜出,这不得不引起深思。当线上教学成为教育资源,我们不得不面对教育资源的鸿沟,而互联网又将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公平?

2.3 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待提升

线上教学相比于学校上课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角色的转变。面对面教学较多地以教师讲授为主,而线上教学以学生学为主,交互管控手段受平台限制很难实现,在教师无法实时监督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非常高。疫情期间,不乏有初中生、高中生艰难寻网只为上课,但这种现象在高职学生中间却鲜有存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没有了升学的顾虑,学习的动力也开始减弱,加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欠缺,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休闲娱乐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在没有固定的空间范围内,学生如何自觉抵制身边的诱惑,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中,心无旁骛地专注学习,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基于线上教学的思考

线上教学以其时间、空间灵活自由而在特殊时期予以应用,为其快速发展迎来契机,但如何能使线上教学取得实际效果并应用于长期教学,却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红花”还是“绿叶”,线上教学到底应该如何走下去?

3.1 教师要立足学生本位,注重人文关怀

当前疫情之下,推广线上教学正是一个大好时机。从开展线上教学的情况来看,它唤起了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为满足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线教育对学生而言,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都在线上进行学习,而且各门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平台,学生需要下载各种平台并熟悉各种操作。在疫情期间,本来学生对于无法正常出行只能憋闷在家里就已经有所厌倦,加之开学延期后各门课程同时进行线上教学,学生深感疲惫,甚至对在线模式产生反感,更是有学生发出“好想开学”“还是学校好”的呐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所教授课程的性质与特色,选取恰当的线上教学平台,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亦不能丢弃,教师要注重以更具人文关怀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温度、有情感地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和接受现行的线上教学模式。

3.2 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育成果最终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到底掌握得如何。此次突发疫情,为确保“停课不停学”,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截止2月2日,教育部组织的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学习的自主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于学生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将挑战化为机遇,是摆在学生面前所必须解决的难题。自主学习伴随终生,在疫情突发的这个特殊时期里开展线上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也许是一次激活与唤醒,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和管理自我,倒逼学生这个受众群体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由‘教师讲、学生听’更多地向多元的‘师生交互’转变,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实现教学向‘学生中心’的回归”[3]

3.3 家长要发挥自身作用,共创育人环境

“停课不停学”的倡导和行为,立足于与学校密切联系,共创育人环境,而不单纯是为了课程学习。学校和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与学习目标上是一致的,致力于追求“1+1>2”,绝非5天的学校教育颇有成效,2天的家庭教育却没跟上,最终导致“5+2=0”。家校合作,共育学生是需要倡导的。此次疫情突发,学生实现在家上学,而线上教学取得的效果在乎学生自己,更与家长的督促密切相关。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抓住教育的契机,全力配合以提升教育质量。在灾难面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生必须真正地做到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在教学条件变化、交流空间变化中,共同努力把能够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

4 结语

线上教学凭借其打破时空局限的优势,得以在特殊时期大放异彩。从长期发展来看,此次线上教学的大规模实施,必将为今后的教学开展提供借鉴。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二者互补,共同推进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不同的年级、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能力的学生,线上与线下到底谁是“红花”,谁是“绿叶”,如何定位好线上与线下的角色分工,促进整体教育的变革,是我们在潮水退去后必须仔细考量的。


参考文献:

[1] 王沛君. 让线上教学呈现更多人文关怀[N]. 西江日报, 2020-03-03(6).

[2] 央视网. 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京发布 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EB/OL]. (2019-08-30)[2020-03-16]. http://news.cctv.com/2019/08/30/ARTIUgzQKcZVTGBCJCUGEFbR190830.shtml.

[3] 易和之父. 考验“线上教学” , 检验“线下教学” [N]. 常州日报, 2020-03-02(4).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高校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体系的研究与实施”(2020YQJY495)。

作者简介:李婵,女,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大数据技术,895223055@qq.com。

引文格式:李婵.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20(5):优先出版.

(完)